近日,泰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骨科凭借其创新技术与丰富经验,连续完成三种不同入路的髋关节置换手术:为帕金森病患者实施改良后外侧入路左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为40年精神分裂病史患者实施外侧入路右人工股骨头置换、为大面积烧伤疤痕患者应用直接前方入路(DAA)技术实施左人工股骨头置换。系列手术的成功,展现了骨科团队在多入路髋关节置换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以及为复杂病例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的能力。
髋关节置换术中
改良入路,攻克术后脱位难题
在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关节脱位是常见并发症,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传统后外侧入路虽然暴露充分,但会破坏后路结构的稳定性,增加术后脱位的风险。泰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骨科团队凭借丰富的手术经验,对传统入路进行了改良,改进了关节囊和关节肌群的暴露方式以及缝合方法。改良后的手术入路不仅暴露充分、节省手术时间,而且创伤小、术后无脱位,患者无需再穿横板鞋,下肢活动自由,舒适度大幅提升,护理也更加简便。如今,改良后外侧入路的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泰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骨科的常规手术项目。
面对挑战,DAA入路彰显实力
对于特殊病例,骨科团队同样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近期,一位71岁女性患者因股骨颈骨折入院,但其体表存在大面积烧伤疤痕,传统的外侧入路均无法实施。国华主任带领团队果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DAA)手术方案,完成股骨头置换,避免对疤痕区域皮肤的二次损伤。DAA技术虽在国内应用较少且操作复杂,但凭借精准操作,团队成功完成手术,患者术后次日即可借助助行器行走,疼痛明显缓解。此案例凸显了科室根据个体差异灵活选择术式的诊疗能力。
技术创新,深耕学术与个性化医疗
泰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骨科始终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既致力于改良传统技术,又积极引进国际前沿术式,形成了“多入路协同应用”的特色治疗模式。同时,骨科团队还非常注重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他们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面临双腿长度不一的问题,影响正常行走甚至导致跛行。针对这一问题,团队研制出了髋关节假体等长测量系统,该系统通过股骨骨性标记进行精确测量,确保手术过程中双腿长度的精准匹配,有效避免了术后双腿不等长的问题。这项测量技术以其独特性和实用性,成功获得了相关专利认证,为髋关节置换术的精准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华及其团队查看术后患者恢复情况
骨科主任国华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个性化医疗,以患者需求为核心,融合精准测量、微创入路等优势技术,推动髋关节置换术迈向更高水平。”
该科室完成的复杂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科室获得社会赞誉不断。随着多入路技术的成熟与推广,泰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骨科正为更多患者重塑行走自由,书写髋关节置换领域的新篇章。
(骨科)